傳教工作
台灣聖若望會
- 1978年:
前臺北教區總主教賈彥文神父前往瑞士弗萊堡大學,拜訪他在臺南天主教大專中心(現為臺南青年中心)牧靈時的學生們,從而認識了費道明神父及剛創立的聖若望修會。
- 1980年:
賈總主教邀請費道明神父派遣會士來臺建立會院,希望能為臺灣青年的信仰打下更深的基礎。
- 1983年9月13日:
雷喜理神父抵達臺北教區,建立聖若望會於全世界的第二個會院,這是法國以外成立的第一個會院。
- 1986年:
會士們將會院遷到三峽並擔任本堂牧靈。此後雷嘉理神父於此地建立度獻身生活的信友團體:若望之家。
- 1987年10月:
應成世光主教的邀請,畢度神父連同二位會士抵達臺南教區,暫住臺南大修院。
- 1988年7月16日:
三位會士於學習六個月的中文後,抵達安溪寮建立中華聖母靜心院。
- 1991年:
受主教委託照管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。
- 1997年:
安溪寮客房落成,接待個人與團體,尤其是避靜者。並透過智慧、靈修的陶成及分享會院生活,致力於青年的陪伴工作。
- 2006年:
臺南教區主教邀請修會支持教區青年牧靈工作。
修會在台灣的初期
畢度神父的見證
在缺少豐富的福傳經驗與對亞洲深入認識的情況下,第一位弟兄於1983-1984年間抵達了臺灣,臺北的賈彥文總主教與他在主教公署會晤後,便交付給他在三峽的使命:陶成年輕人,負責當地的堂區和避靜院(若望之家)1987年,另外三位弟兄也抵達了三峽(我們在10月1日-傳教主保聖女小德蘭的禮日出發,並於10月2日——護守天使纪念日抵達)。在短暫的休息後,他們便前往臺南建立修會在亞洲的第一座會院。
我們的會組於1987年的春天來臺,並參訪了多個教區,當地主教們都請他派遣弟兄到他們的教區,但抵達臺南時,他對那位說得一口流利的法語,卻沒有對他做出同樣要求的成世光主教或到驚訝。因著好奇,會祖詢問主教原因,得到的回答卻是他已經提出了邀請,但沒有得到任何回應。成主教認為他的教區可能又小又貧窮,所以沒有吸引力。自此之後,他便把這件事完全交託給上主了。聽到這樣的回答,我們的會租費神父便立刻說(那一天是8月8日——重視神貧精神的聖道明的瞻禮日):『主教,如果您願意,我們就會來!但是我們有財務方面的問題要解決,因為我們也很貧窮。該怎麼辦呢?」主教回答:「別擔心,貧窮人之間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!」事實上,天主也看顧了我們!要說事情從此順利進行,會是言過其實。在八位弟兄當中,只有兩位(四分之一)「存活」下來,其他人則因著不同的原因而無法留在臺灣。但情況在日後則漸入佳境!
我們只在飛機上學了一個詞,也就是中文的「謝謝」,然而在僅僅九個月的中文課程後,我們就已經得負責一處偏鄉的堂區。在依然結結巴巴的情況下成為本堂神父,將來還得了!…………此外,雖然教友人數很少,卻有四十幾個幼稚園的孩子,一個比一個可愛,但也像是「小魔鬼」一樣。我們得做出良好的引導,為了天主最大的光榮。
這在我們眼裡看似不可能的任務,卻讓我們明白了這就是天主的工作!於是我們告訴自己:我們肯定能在成果中看到天主(天主不總是完成不可能的事嗎?)雷鳴遠神父——有時被稱為現代中國的使徒——也以打趣的方式說:「我再也不相信聖神了!因為我已經看到了他!」我們不也該這麼說嗎?
我們抵達後的第一個主日,在日據時代興建的老教堂舉行彌撒,但沒有一個人來!往好處想,以後不可能比這更糟了。從那天起,我們就四處尋找遠離的羊群,也試圖和當地篤信傳統宗教的居民建立關係。我們的處境艱難,但天主的恩寵幫助我們,讓一個教友和朋友的小團體就此組成,且在第一個聖誕節,我們就和幼稚園的孩子們準備了一場表演,並邀請了每一位願意來參加的人…。鎮上的活動中心座無虛席,後來一百多位兒童和成人幾乎都跟著我們,以他們自己的方式朝拜了聖嬰耶穌。我們在會院裡,靠近當時充當聖堂之處搭了一座「實體大小」的馬槽。
主教當時託付給我們的建築物狀態,也有很多需要補強的。而這一點在聖若瑟的幫助下解決了!當鎮上的教友負責人看到教堂的修建費用時(我們因著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和喜愛而希望教堂是中國式的),他說這遠遠超過我們的能力,但我們回答他如果天主願意,就不會有問題。事實上,在十年內,教堂、會院,甚至客房,也的確全都興建完成,但人們絕對想不到一開始的情況。
我們剛到的時候,白蟻侵蝕樑柱,讓天花板在彌撒中掉了下來;肥大的蚊子喜樂的歡迎我們,尤其在默禱的時候:颱風和滂沱大雨造成的淹水,讓我們在唸日課時,雙腳浸泡在好幾公分的水中。
我們的幼稚園只維持了一年半。放棄對孩子的服務使我們感到難過,尤其那讓我們和鎮上的居民有過美好的接觸。但是因為我們也必須興建會院,而幼稚園的所在最為適合。那是一個特別平靜與安詳的地方,並且有著清楚的會院範圍。和客房同期(還有教室與圖書室),招待處也發展了起來。會院的前面成了所有人喜愛的空間,無論是訪客、團體或避靜者,因此我們達成了最基礎的使命:開放和分享的奉獻生活,讓每個人都能在天主的臨在內汲取能量。
在安溪寮和菁寮的小堂區之外,弟兄們又受託負責臺南的另一個(為期十餘年),尤其為了推動恆久朝拜明供聖體。接著又接手臺南的青年中心。
菁寮堂區的教友人數較多,而且出現了新的要求和挑戰:必須開始學習台語。韋神父是第一位,也一直是講得最好的一位。特別要提出的是,我們在1995年第一次為全臺灣的青年人舉辦了三天的活動:在臺灣中部進行真正的徒步朝聖,有如世界青年日在臺灣的先聲。因著我們在三峽的弟兄雷神父的協調,新興團體十分踴躍,最後有將近四百名熱心的青年人參從一開始到現在,共有超過二十位弟兄和十幾位修女前來,幫忙在臺灣的使命。讓我們感謝天主的保佑,感謝我們受到的接待,以及天主所允許的,可見或不可見的果實。
傳教主保聖女小德蘭說「一切都是恩寵」,因此一切也成為感恩的緣由。
「你們來看看吧!」安溪寮會院歡迎大家前來祈禱、拜訪、住宿,在主內體驗平和的台灣鄉間生活,在修道院的鐘裡想息心靈。歡迎個人或團體避靜、準備考試、分辨意向等,與修會一同度祈禱生活,參與聖事,安溪寮會院不定時舉辦課程與活動,大人小孩闔家皆宜。